在工业制造、航空航天及汽车工程等领域,高强度粘结剂广泛应用于复合材料的界面连接。其动态抗剥离性能是衡量粘结系统在冲击载荷下能否保持稳定性的核心指标。ISO标准针对该性能提出了专门的测试方法——冲击楔形条件下的动态抗剥离性能测试,旨在模拟实际工况中材料承受瞬时冲击时的剥离失效行为,为产品设计、质量控制和性能优化提供科学依据。该测试通过标准化流程评估粘结剂在高应变率下的抗分层能力,尤其适用于需要兼顾轻量化和高强度的现代工程材料体系。
本测试的主要检测项目包括: 1. 动态剥离力峰值:记录冲击过程中粘结界面承受的最大剥离力,反映粘结剂的瞬时承载能力; 2. 能量吸收率:通过积分剥离力-位移曲线计算冲击能量吸收效率,表征粘结系统的韧性; 3. 裂纹扩展速率:监测冲击后裂纹沿界面的传播速度,评估抗分层动态响应; 4. 界面失效模式:通过显微观察分析失效类型(如内聚破坏、界面剥离或混合型失效)。
依据ISO 11343:2019标准,测试采用以下步骤: 1. 试样制备:按标准尺寸切割复合材料试片,粘结区域经表面处理后精确装配; 2. 楔形冲击装置:使用带有楔形冲头的落锤或气动冲击机,以规定速度(通常为2-10 m/s)冲击试样预置缺口; 3. 动态加载控制:通过高精度力传感器与高速摄像机同步采集载荷、位移及裂纹扩展数据; 4. 数据处理:根据标准公式计算剥离强度(kN/m)和能量吸收值(J/m²),绘制动态响应曲线。
测试需严格遵循以下标准: 1. ISO 11343:2019:规定试样几何尺寸、冲击速度范围及环境温湿度控制要求(23±2℃,50±5%RH); 2. ASTM D3762:作为补充标准,明确数据采集频率(≥100 kHz)和应变率范围(102-104 s-1); 3. 校准规范:冲击设备需定期按ISO 7500-1进行动态力值标定,误差不超过±2%; 4. 判定准则:动态剥离强度≥45 kN/m且能量吸收率>80%的粘结剂可被评定为高性能等级。
通过上述标准化测试,可系统评估高强度粘结剂在极端冲击条件下的动态抗剥离性能,为材料选型和工艺改进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同时推动粘结技术向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